联系方式联系方式 /CONTACT
联系人: 郝经理
话:0392-2197699
机:13938179446
QQ:793161485
址:鹤壁市山城区汤河街28号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资讯详情

细数2014仪器仪表行业值得关注的20个关键词

2014-11-01 16:07:52 813
前言:仪器仪表从2010年5200亿元左右,到2013年8256亿元的产值,主营收入的增长率超过15%。整个行业每年1000亿左右的增幅,着实显得一步一个脚印。据预计,2014年仪器仪表产业的产销增幅仍将在15%左右,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增速。今年,随着国家诸多政策的出台,以及工业发展的格局变动等,都为仪表行业带来改革的风潮。让我们细数2014年仪表行业值得关注的20个关键词。

  A: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控系统变得越来越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是信息技术与控制技术融合的一个过程。工控系统与其他信息化系统结合越来越紧密,大量采用通用的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系统、通讯协议和标准等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它的引入势必放大控制系统的安全问题。其中中国工控产品市场格局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

  中国关键基础设施的控制系统现在有相当大的比例由国外的公司供应,比如西门子、施耐德和西屋电气,关键系统存在一些不可控的风险,如果采用的系统和数据库内核是别人的,别人只需要简单的逻辑激发就可以使你的系统瘫痪。

  目前国内的工控产品,特别是高端工控系统方面实力还很弱,确实无法完全替代国外产品。国产工业控制软件的精密采集、精准时钟、智能算法、故障定位、中断调度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国外公司,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如智能传感和检测装备作为信息化的基础数据采集和控制装备,在特殊测量、在线检测、软件过滤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所采集的现场数据不准确,影响了生产过程的控制精度。

  B:标准化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从小小的电表,到一个企业,乃至某一个行业,标准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推动标准化,仪表行业也不例外,一直致力于争取在国际标准上的话语权。不过仪表行业的技术能力虽然很强,但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能力还受到对标准化原理系统性理解和方法掌握缺失的限制,目前我国懂技术、懂产品、又懂标准的“三懂”人才极少。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5年酝酿筹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2014年8月12日宣布正式成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将加快我国仪表行业标准化进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表示:“掌握了标准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标准问题对仪器仪表行业、企业和市场有着强烈的冲击,因此,仪器仪表行业对标准化工作有很强烈的呼吁。”

  C:产业集群

  2013年仪器仪表业发展形势的稳定向好,似乎让人看到了更加清晰的未来前景道路。不少地区开始重视仪器仪表的发展,如兴建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基地。而一些近几年仪器仪表产业集群领头老大,在这变幻无常的市场下,似乎失去了曾经的霸主之位。

  如曾经在仪器仪表领域创下多个全国第一的丹东,“只见入驻不见产出”已成为这个百亿基地的最大诟病,盲目的招商引资,扩大范围,再招商,已成为其亟需改变的发展模式。

  全国三大仪器仪表生产基地之一,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的仪器仪表产业唯一一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重庆北部新区,对外招商引资逐渐以“世界500强”为名头,就像个贵族,分割开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丧失了其助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初衷。

  除却重庆、丹东仪表基地老大,一些后起之秀拿出了亮人的成绩,使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呈现百家争鸣之象。比如,吴忠仪表等领携的吴忠市,由天信仪表等领携的温州苍南,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当下,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展现出的百家争鸣之势,或许可以给本产业带出良好的模范效益。俗话说,博众家之长,补一已之短。

  D: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颠覆性变革。各国相继调整信息安全战略,将大数据置于重要地位,以夺取“信息优势”和“国际话语权”。

  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组织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这些数据包罗万象,不光包括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全世界的工业设备、汽车、电表上有着无数的数码传感器,随时测量和传递着有关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也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E: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仪表企业销售额和企业规模都存在两级分化现象,大型企业年销售额最高达上亿元,而小型企业销售额最低仅几万元,实力差距悬殊。仪表生产企业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大型企业资金雄厚、设备先进、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产品质量较为稳定;小型企业数量众多、生产设备落后、成本较大,企业很难获得长远发展,产品质量相对较差。仪表企业正面临不断整合、兼并、淘汰的阶段,小型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大型企业也面临着资金紧缺、人员流动、原材料涨价等实际情况。

  部分大型企业正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对生产过程采用更为先进的流水线实现自动化。这些技术的进步逐渐将行业从以前劳动密集型转化为技术密集型。而仪表行业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铜、钢、铁、铝等金属原材料,小型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零部件的尺寸被一再缩减,质量难以过关,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这造成原材料的巨大浪费,形成产业的恶性循环。

  F:仿冒

  国内仪表市场大,利益诱惑大,仿冒产品无所不在,行业秩序已被打乱。“山寨”仪表目前在国内市场屡见不鲜,可以说大多数知名仪表企业产品均有仿冒品。不仅产品被山寨,商标也是被普遍山寨的对象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仿冒产品的销售手段已经从单纯的店面销售转向利用网络信息销售等综合性的销售手段,并且有些制假者在一定范围内收买一些合法的分销商,利用他们充当前哨,让他们把假冒商品塞进已经建立的正品销售链中,令之更具欺骗性。

  尽管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查处过多起假冒产品事件,但假冒现象还是存在。毕竟假冒伪劣产品制假成本与违法成本太低,导致假冒伪劣难以从根本上扫除。不过近年来,国家已经在制假售假和侵犯知识产权方面积极开展监督,推动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们仪表企业也应当预备一定的维权意识,预防制假自家产品,协助打击售假。

  G:工业4.0

  仪器仪表行业是一个高速、平稳发展的行业,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即便是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一样存在很多问题。而德国工业4.0战略的出现,似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发展蓝图。

  “工业4.0”的概念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其初衷是通过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推动下,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随后,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等设立了“工业4.0平台”,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德国首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工业4.0”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CPS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的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H:环保监测

  环境保护已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我国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将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因此,环保仪器的研发与使用也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业内专家认为,着眼于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加快环保建设步伐、加大环保建设投资、培育环保产业这一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需要,今后环保仪器仪表工业产品市场将有大幅度增长。尤其是环保仪器仪表中,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的环保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的需求将十分旺盛。

  不过由于我国环境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在资金的投入力度上也还不够大,致使环保产业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作为环境保护基础的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设备还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在环保方面投资的持续增加,环保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12年我国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119家,较2000年的27家增长4倍;2012年行业实现产值99.78亿元,较2000年增长近3倍;2012年行业收入规模为92.43亿元,较2000年增长2.2倍。未来2-3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环境监测的投入,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市场将维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发展速度。预计到2016年,整个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市场规模将超过250亿。

  J:军民融合

  《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健全的军民融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军工与民口资源的互动共享基本实现,先进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比例大幅提高,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取得新进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已取得不俗成果。截至目前,全军对13类装备实施集中采购,年度经费100余亿元;2013年,全军实施竞争性采购项目2000余项,节约经费5.2%。另据统计,去年20多个省市军民融合专项经费规模已达十余亿元。截至2013年底,列入总装备部装备承制单位名录和获得国防科工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企业中,民营企业超过三分之一,部分优势民营企业还承担了整机或主战装备科研生产任务。

  L:两化融合

  像仪器仪表这样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始终是第一位的。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即使加强技术创新的力度,把对设计研发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的实施调整到相互匹配的程度,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到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尚需数十年努力。

  仪器仪表等制造业要“解困突围”必须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解决生产模式和企业管理落后的大课题。西方企业是以工业自动化技术为基础,并推行对需求反映灵敏的丰田模式、精益生产等现代生产模式而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随之而至的信息化技术把生产自动化和现代企业管理提升到新水平。采取赶超战略发展经济的我国工业不可能也不必要重复西方工业走过的老路。“两化”融合指出了正确方向。“两化”融合是工业化提升与信息化推进的融合,“两化”融合的真谛是“融合”,而不是现有工业化水平简单地加上信息化。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有众多内容,纵向从CAD、CAPP一直到远程诊断,横向从财务、劳资、计划、物流一直到OA,都有其作用和效果。但是要真正克服效益低下的积弊,必须推进生产过程信息化,以生产过程信息化为基础建立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否则其他部门和业务的信息化系统仅是“孤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低效”的困境。实施生产过程信息化必须与推进现代生产模式结合。生产过程信息化使现代生产模式高质高效的功能充分发挥,只有采用现代生产模式才能形成以生产过程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从根本上缓解效益低下的困境。

  M:民生

  对于当下的仪器仪表行业,仅仅是加大科技投入、研发高端产品并不能从整体上提升行业的水准,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业内企业自身的改造和提高,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在行业结构调整上,以往整个行业多为科研服务,而如今,直接和民生有关的产品设备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尽管绝大部分产品依然服务于工业和科研领域,但如农林牧渔、气象海洋、教学医疗等领域的仪器仪表,在2013年的增幅超过了工业用产品的增幅。在未来,仪器仪表要怎样与民用相结合,成为了行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能够由此延伸出来的新产业很有可能数不胜数。

  N:能源计量

  能源计量与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是企业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的基础,而能源计量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企业没有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能源管理部门就难以获得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数据,对企业的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也就难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统计。从而无法为企业的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指导方向,可能造成企业能源严重浪费,增加生产成本。由于企业能源的浪费,随之也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源计量器具的种类不断增加;能源计量器具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不断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也不断提高。有些企业由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提升了对能源计量器具水平要求,使不少企业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能源计量器具。同时也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承包性的企业和民营企业,承包人和民营老板的短期行为,不重视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工作,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准确度又远达不到相关标准的基本要求。而能源的节能约和合理的使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关乎经济安全、国家安全。

  Q:区域优势

  从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分析来看,就东部沿海与中部内陆两大区域划分情况,拥有江苏、浙江、山东三大产销大省的东部地区无疑掌控着国内仪器仪表市场的话语权。

  就经济区域划分情况进行分析,华北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及东北三大经济区中,以沪、苏、浙为组成区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占总值55%的高比例稳夺头筹;相比之下,华北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的11.88%及4.34%就显得逊色多了。

  综合来看,以江苏省为核心的仪器仪表制造区域市场将在其的带动下得到有效提升与拓展,而华北环渤海经济区虽有显著地域优势,但在技术、产品及制造工艺等因素的限制下,还无法实现对自身市场的推进,产品使用量及使用范围仍待进一步拓展。

  R:人才培养

  中国仪器仪表企业的转型变革正面临诸多问题。大多企业主都意识到行业发生变化,便有意对产品结构、服务研发、人员配置进行调整,但是真正在展开并起到实效的企业微乎其微。而其中人才问题,缺高端人才、缺技术蓝领成了整个仪表制造业焦头烂额的问题。

  现如今,大型精密测试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及传感器为行业发展的三大重点。而这几个方向正是仪器仪表行业人才奇缺的方向,许多转型企业对技术人人才求贤若渴。

  仪器仪表无论在主干学科组成、教学安排、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应成立独立的仪器仪表类专业院系。不过仪器仪表行业状况对教育的影响透过本专业招生数不断增长、就业形势看好的表面现象,就会发现有相当一大部分毕业生是凭借本专业的学科多样性进入相关行业特别是电子信息行业工作,而真正进入仪器仪表专业领域内从事设计、开发研究的并不是很多。这种状况是由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落后面貌决定的。因此,控制一下专业的学生数规模也是必要的。

  S:四基工程

  2014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加快推进工业强基指导意见》,以提升我国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四基”发展水平,推进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我国工业“四基”发展滞后、关键产品(技术)长期依赖国外,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和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大而不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能力薄弱,“四基”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国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低,性能、质量难以满足主机需求,致使主机面临“空壳化”困境。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均将基础件(材料)放在与整机及成套设备同等重要地位,协同发展。我国工业是在资源全球配置的环境中,实现了快速发展,主机生产企业所需的许多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可以通过国际市场采购,这一方面为我国主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赢得了时间,但同时对国内“四基”企业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国“四基”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仍是一个不成熟的“幼稚”产业。

  T:通信

  随着4G牌照的发放,我国通信运营业新一轮的建设投入,将辐射带动集成电路、仪表、高端制造、工业设计等基础环节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将推动TD-LTE等通信测试仪器仪表产业化。据悉,TD-LTE产业链超过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将逐渐释放,除了设备制造商将直接受益外,产业链上的测试测量产业也迎来实质性利好。

  随着4G规模性的建网启动,网络的建设、运营与维护中需要大量测试测量仪器和系统。多种类型的测试设备和应用技术,如研究和开发、制造、安装、维护和监控等,将推动整体LTE测试设备市场的增长,将为无线测试设备供应商创造无数机会。据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LTE测试设备市场到2018年将增至28.456亿美元。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全球众多测试测量供应商均结合自家技术特点,展开抢抓LTE芯片至终端全产业链测试商机的大战。

  W:物联网

  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覆盖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通信业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物联网产业规模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36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2013年突破5000亿元。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通信协议、网络管理、智能计算、协同处理等领域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部分科研成果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标准研制方面,正在制定的物联网国家标准达49项,由我国主导制定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成为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

  虽然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能力亟须提升。我国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物联网核心环节如高端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络、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方面基础薄弱,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等方面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二是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我国物联网具有强大支柱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还比较缺乏,物联网整体水平较低,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三是规模化应用不足。虽然我们物联网应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无论从需求的量还是质上,都还需要继续加强投入和市场培育。当前由于应用碎片化、规模化应用不足等问题,无法对市场构成较大的带动。此外,我国物联网信息安全方面也存在隐患,一些地方已经出现盲目重复建设现象。

  X:系统集成

  近年来,自动化公司和系统集成商为能给用户提供整体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都在走系统集成之路。国际知名品牌的自动化公司几乎都是不仅做现场仪表业务,也做DCS、PLC系统业务,既做产品销售,也做项目实施和工程技术服务,能给用户提供全集成的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产品集成能力、方案技术能力、工程服务能力和实力都较强,不仅是产品销售公司,也是工程技术公司。

  观察过去几年的自动化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从产品向解决方案的迈进。如果倒退5年,多数的厂商任然将自我定位在产品的供应商,同时客户的需求大多也是从产品层级开始。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竞争加剧,并且用户的需求也在向中高端发展。这使得解决方案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线,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或者战略层面的自动化伙伴越来越受欢迎;而在客户端,对这一趋势的认识也逐渐深刻,很多自动化公司逐步进行了业务转型,通过培育和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工程技术能力、服务能力、销售能力和产品能力,实现从“产品”向“解决方案”的业务转型,实现从“产品公司”向“工程公司”的转变,以现有产品促进和发展集成业务,同时在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和丰富公司的产品线,“以集成带产品,以产品促集成”,为广大的客户提供性价比优越的一揽子自动化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的工程服务。而这这种趋势之下,系统集成商的作用愈发凸显。

  Y:云计算

  随着企业连接的嵌入式设备越来越多,通过云架构部署这些系统无疑是最经济的办法。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典型的IT元件,如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s)以及生产计划系统(PPS,production planning systems)都显而易见适合采用云架构。对于仅针对部分设备或者制造流程发挥作用的离散服务器,如果它们能够作为云服务实施并因此可以更高效地运行,就无需在工业自动化环境中部署。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随着应用和服务向云计算转移,数据和运算位置的主要模式被改变了,由此也给嵌入式设备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特别是,云计算除了对于IT架构(从固定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向具备本地和全局运算的分布式架构转移)产生影响外,同时还影响到嵌入式云计算领域的物联网(M2M)通信。

  从这种颠覆中,我们可以看到云计算可以为众多细分市场提供大量的好处。以工业自动化领域为例,随着嵌入式产品和系统的智能以及联网程度日渐提高,云计算也将带来效率、移动性、业务生产率以及功能的大幅提升。云计算可以提供完整的系统和服务,而非单个的“盒子”或者设备,因此同样可以提供包括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和工艺质量在内的诸多好处。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过渡点在于从孤立的嵌入式领域进入到企业,利用云计算实现更高的业务智能,从而改善决策并提升成本和使用效益。

  Z: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渊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随着产品性能的完善化及其结构的复杂化、精细化,以及功能的多样化,促使产品所包含的设计信息和工艺信息量猛增,随之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内部的信息流量增加,制造过程和管理工作的信息量也必然剧增,因而促使制造技术发展的热点与前沿,转向了提高制造系统对于爆炸性增长的制造信息处理的能力、效率及规模上。先进的制造设备离开了信息的输入就无法运转,柔性制造系统(FMS)一旦被切断信息来源就会立刻停止工作。专家认为,制造系统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这就要求制造系统不但要具备柔性,而且还要表现出智能,否则是难以处理如此大量而复杂的信息工作量的。其次,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也要求制造系统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敏捷和智能。

  因此,智能制造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纵览全球,虽然总体而言智能制造尚处于概念和实验阶段,但各国政府均将此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大力推动实施。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在线QQ: 与我交谈